1、火锅的汤底
汤底是火锅的大背景,据说汕头地区最早的牛肉火锅,汤底的做法是将沙茶酱直接加入锅里,口感较浓郁,后来逐渐化繁为简,现在潮汕火锅的锅底汤头讲究一个“清”字,虽然也有厚重的药膳锅,但清汤锅始终最受推崇,这样的汤底就十分考验各种涮材的新鲜度和本来的滋味了。
主流的潮汕牛肉火锅锅底有清水和牛骨清汤,清水锅底有时会放几块白萝卜,而牛骨清汤会加几块牛肋排,有时候还会有牛肉丸,白萝卜和玉米,每锅牛骨清汤出来,都透着牛骨天然的鲜香清润。之所以放白萝卜和玉米,既有吸油解腻的作用,还能够提鲜,增加涮肉中的清香之气。
锅底上桌,锅开后,先舀一碗清汤,加点儿芹菜末在碗里,趁热喝着先。
2、牛肉
出了当地,就很难再吃到正宗的潮汕牛肉锅,原因就在于主角—潮汕牛肉十分讲究“鲜切”二字,潮汕人对牛肉要求很高,要吃当天现宰的黄牛肉,牛肉丸也要吃现打的,不能掺入猪肉末或粉。此外,切片成盘的牛肉放置时间,也会影响口感和味道。
潮汕火锅的牛大多来自四川贵州一带的山地牛,做火锅的需要大概2岁的牛,通常一头土黄牛,适合做火锅的肉只占35%左右,可谓口口珍贵,次一些的牛肉打成牛肉丸,再次做成牛筋丸、牛肉饼,最后剩下的还可以做牛腩,反正周身都不会浪费。
不少讲究的店家还会甄别牛的性别,公牛的肉坚韧,适合打肉丸,母牛和腌牛的肉柔软一些,更适合涮火锅。汕头很多火锅店都在屠宰场附近,甚至有自己的牛场,为的就是确保能给食客们提供新鲜宰杀的牛肉。